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討下腹正中橫紋小切口,行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 應用下腹正中橫紋小切口,對126例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觀察。結果 下腹正中腹橫紋小切口治療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行雙側疝囊高位結扎術,操作簡單,減小切口,創傷小,術后無瘢痕,降低費用。結論 下......
【摘要】 目的 探討下腹正中橫紋小切口,行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疝囊高位結扎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 應用下腹正中橫紋小切口,對126例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觀察。結果 下腹正中腹橫紋小切口治療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行雙側疝囊高位結扎術,操作簡單,減小切口,創傷小,術后無瘢痕,降低費用。結論 下腹正中腹橫紋小切口行雙側疝囊高位結扎術,創傷小,無復發,切口無感染,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小兒腹股溝雙斜疝;下腹正中腹橫紋切口;體會
小兒腹股溝斜疝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是小兒外科常用的手術方法,過去多采用雙側腹股溝斜行切口,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患者對皮膚切口的大小及外觀已提出更高的要求。筆者所在醫院小兒外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采用下腹正中腹橫紋小切口(2~3cm)行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雙側腹股溝斜疝126例,取得良好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126例患兒(其中男性122例,女性4例),年齡0.6~7歲,平均2.5歲,均為雙斜疝病例。
1.2 手術適應證
(1)年齡在6個月以上,經非手術治療無效。(2)近期無上呼吸道感染史。(3)非早產兒,無營養不良,無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1.3 術前準備
一般應在小兒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進行,清潔手術區,術前禁食水6~8h,嵌頓疝除外。
1.4 手術方法
(1)均選用氯胺酮分離麻醉。(2)做下腹正中腹橫紋小切口,長2~3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向患側拉開切口,鈍性分離,顯露腹外斜肌腱膜,找到外環,向上拉開外環,分開提睪肌,于精索前內側找到疝囊,用蚊式鉗提起疝囊并打開,發現并保護輸精管及精索血管。鈍性分離疝囊至頸部,在其頸部“8”字貫穿縫扎,再用縫線繞頸加固結扎一次,剪除遠端多余疝囊將睪丸復位,用同樣方法行雙側疝囊高位結扎[1]。
1.5 切口處理
用0號絲線間斷縫合皮下脂肪,埋線縫合皮膚,沙袋壓迫切口4~6h,7天后抽出縫線。
2 結果
126例患兒均采用此切口順利完成手術,平均時間15~25min,術后常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無并發癥發生,切口甲級愈合,無感染,切口無明顯瘢痕,陰囊無明顯水腫,切口下無積血,平均住院1~3天。
3 討論
3.1 本術式優點
(1)采用此切口,可減少一處切口,避免身體組織不必要的損傷,有可滿足患者對美的要求。(2)此切口縫合損傷小,張力小,可減輕術后切口疼痛,縫線抽除后減少異物反應,降低了切口感染率。(3)安全可靠,無嚴重并發癥。(4)縮短住院時間并降低費用。(5)即使小切口發生感染,也很少累及病變部位,且創面小,愈合也快[2]。
3.2 手術注意事項
(1)手術關鍵是尋找疝囊,術中熟悉解剖層次,嚴格規范操作,尋找疝囊要認真辨別,結扎疝囊要到位,直至顯露腹膜外脂肪。(2)由于切口小,須確切止血,操作忌粗暴,避免撕破疝囊,損傷輸精管及精索血管,尤其是輸精管,直徑很細,與疝囊相貼緊密,其與精索血管分散走向陰囊,易損傷,應特別注意,切忌盲目鉗夾。(3)縫合切口前將睪丸位置至陰囊內,避免造成醫源性隱睪。(4)小兒膀胱位置較高,分離疝囊或行高位結扎時,有可能損傷膀胱,應特別注意。(5)本術式適用于0.6~7歲小兒,無須疝修補,如果合并睪丸鞘膜積液或隱睪等,可擴大或另選其他切口,切記不要盲目追求小切口。綜上所述,采用此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雙斜疝,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無瘢痕,無復發,無切口感染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志強,金錫御.外科手術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40-657.
2 馬清濤,郭勝利.不縫合皮膚小兒腹股溝斜疝腹橫紋切口108例診治體會.中國醫學創新,200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