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地塞米松 呃逆 臨床分析 呃逆又稱打嗝,是一種不自主而強有力的一側或者兩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吸氣時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而特別的聲音,頻率在18~26次/min。現將本科2005-2010年因運用地塞米松導致患者呃逆15例,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本組15例,男10例,女5例。用藥后立即出現呃逆11例,20mi......
【關鍵詞】 地塞米松 呃逆 臨床分析
呃逆又稱打嗝,是一種不自主而強有力的一側或者兩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吸氣時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而特別的聲音,頻率在18~26次/min。現將本科2005-2010年因運用地塞米松導致患者呃逆15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30~45歲7例,46~70歲8例;用藥后立即出現呃逆11例,20min后出現呃逆4例。停藥后呃逆6h內自然消失有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停藥后呃逆持續12h 6例,其中男4例,女2例;持續24h以上頑固性呃逆2例,男女各1例。全部病例均無心腦腎及消化道疾病,其中因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哮喘12例,蕁麻疹3例。
2 方法、判斷及處置
2.1 方法
患病哮喘發作時,給予地塞米松鈉10mg加入250ml生理鹽水靜點。
2.2 判斷
停藥后呃逆自然消失者不給予藥物處置,持續6h以上呃逆不消失者應考慮用藥物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2.3 處置
立即停用地塞米松,換用氫考或潑尼松,肌注654-2注射液10mg,口服異丙嗪25mg,約2h后呃逆消失,頑固性呃逆可用胃復胺注射液10mg足三里穴位注射,口服山莨菪堿、維生素B6,5天后呃逆次數減少或消失。
3 討論
地塞米松屬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過敏、抗休克等作用,屬于長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主要用于過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以及糖皮質激素的替代治療,因其快速高效的抗感染、抗過敏作用而廣泛用于臨床。根據呃逆發生的機制,可分中樞性呃逆和外周性呃逆。外周性呃逆與膈神經受刺激,膈周圍病變和迷走神經受刺激有關,其中迷走神經受刺激與胃擴張、胃炎、胃癌、胰腺癌等有關。地塞米松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抑制胃黏液分泌進而刺激胃腸道的迷走神經[1],使膈神經興奮導致膈肌陣發性痙攣出現臨床癥狀呃逆;筆者認為,地塞米松導致膈肌痙攣的原因還可能是它影響細胞表面的腎上腺素能受體數量及受體介導的細胞內信息傳遞過程,即影響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及環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增加受體敏感性和親合力而致骨骼肌的收縮力。地塞米松導致的呃逆治療原則是解痙,鎮靜。其原理解痙藥物屬于抗膽堿能藥,使胃酸分泌減少,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性而達到治療目的,異丙嗪有鎮靜抗過敏作用。作為臨床醫師,應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適應證,熟悉地塞米松的不良反應,同時在使用地塞米前要詢問有無藥物過敏史,并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以便及時處置,避免發生呃逆,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 楊世杰.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