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消化性潰瘍 療效觀察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形成和發展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中胃潰瘍多發生于老年人,十二指腸潰瘍多發于年輕人,臨床上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2009-2011年,筆者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54例,取得......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消化性潰瘍 療效觀察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形成和發展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中胃潰瘍多發生于老年人,十二指腸潰瘍多發于年輕人,臨床上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2009-2011年,筆者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54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情況
全部54病例均經標準胃鏡檢查診斷。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28~69歲,平均48歲;病程2~20年,平均8年。均有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表現:上腹部慢性、周期性、節律性疼痛是主要癥狀。常伴有噯氣、反酸、胸骨后燒灼感、流涎、惡心、嘔吐、便秘等。
1.2 治療方法
采用自制消瘍湯加奧美拉唑治療。消瘍湯處方為:海螵蛸30g,白及粉15g,元胡10g,木香9g,砂仁9g,郁金10g,毛柴胡9g,炒白術12g,黃芪30g,麥冬10g,知母9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如屬虛寒型,加干姜、桂枝;如屬濕熱型,加黃連、半夏;如屬陰虛型,加麥冬、沙參;奧美拉唑每次1粒,每日2次,3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潰瘍完全愈合;顯效:癥狀明顯改善,胃鏡檢查顯示潰瘍完全愈合,但仍有明顯的炎癥;有效:癥狀改善,胃鏡檢查顯示潰瘍病灶縮小5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顯示潰瘍病灶縮小不及50%。
2 治療結果
治愈26例,占48.1%;顯效10例,占18.5%;有效12例,占22.3%;無效6例,占11.1%;總有效率89.9%。
3 體會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是指發生在十二指腸與胃的慢性潰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該病是一種多病因疾病,如胃蛋白酶、胃酸、感染、遺傳、環境、體質、生活習慣、飲食、神經因素等,都可能引起人發生消化性潰瘍,其中酸性胃液對于胃黏膜的侵蝕作用是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基本原因。該病屬中醫“胃脘痛”、“泛酸”范疇。筆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其中自制消瘍湯是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基礎上擬定的,方中海螵蛸、白及粉、元胡能祛腐生肌、理氣止痛;木香、砂仁具有理氣消脹、活血通絡之功,郁金、毛柴胡行氣解郁;黃芪、麥冬溫養胃氣,炒白術健脾醒胃,佐以知母、甘草養陰柔肝、緩急止痛,全方配伍能共奏和胃健脾、理氣止痛、養胃止痛、生肌療瘍之功。聯用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奧美拉唑為強效胃酸分泌抑制劑,能夠強效快速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有效減少胃內的分泌物,從而促進潰瘍的愈合,加強了治療效果,上述中西醫結合方法既加強了保護作用又減少了損傷因素,能夠取長補短,局部治療與整體調整互相協同,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