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目的總結分析胃畢Ⅱ氏切除術后胃癱的病因及治療。方法對1989—2011年320例胃畢Ⅱ氏切除術后發生胃癱的21例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胃畢Ⅱ氏切除術后胃癱系由綜合因素引起,其發生與高齡、精神、神經因素及血糖增高有關,保守治療效果滿意。結論持續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緩解緊張情緒、結合胃腸動力藥等綜合措施......
【摘要】 目的總結分析胃畢Ⅱ氏切除術后胃癱的病因及治療。方法對1989—2011年320例胃畢Ⅱ氏切除術后發生胃癱的21例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胃畢Ⅱ氏切除術后胃癱系由綜合因素引起,其發生與高齡、精神、神經因素及血糖增高有關,保守治療效果滿意。結論持續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緩解緊張情緒、結合胃腸動力藥等綜合措施,可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胃畢Ⅱ氏切除術;胃癱;胃腸減壓
術后胃癱,胃術后早期常見,并無機械性梗阻[1]。雖逐漸引起重視,但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尚無統一標準。現分析本院1989—2011年320例胃畢Ⅱ氏切除術后發生胃癱的21例資料,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發生胃癱21例,女12例,男9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62.7歲。其原發病:胃癌11例,胃潰瘍7例,十二指腸潰瘍3例,有8例患者術前合并糖尿病。
1.2臨床表現本組病例發病時間在術后6~15天,其中5例發生與進食海產品及肉類食物有關,均表現為噯氣、反酸、上腹脹滿,嘔吐大量酸臭味的胃內容物,有時含膽汁,吐后腹脹可緩解。患者無明顯腹痛表現,腸鳴音減弱,無胃腸型、蠕動波,血生化示不同程度的低鉀、低氯,X線上消化道造影示吻合口通暢,殘胃擴張,蠕動減弱或消失。每天胃液引流>800ml。
2治療及結果
本組21例患者均給予心理治療、禁食、持續胃腸減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營養支持,結合胃腸動力藥等非手術療法均治愈,病程為9~51天,平均5周;其中1例在發病后9天恢復胃動力,3例在發病后15~27天恢復,13例在發病后32~51天恢復,4例患者在復查胃鏡時適量沖入氣體及應用溫熱鹽水反復沖洗胃底后,胃蠕動恢復,本組患者均在正常進半流食后出院,均未行手術治療,隨訪無復發。
3討論
3.1病因及發病機制(1)手術本身通過多種途徑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使胃腸交感神經抑制性活動增強,激活的交感神經不僅可通過抑制胃腸神經叢的興奮神經元抑制胃腸蠕動,還可以通過神經末梢釋放兒茶酚胺直接與胃腸平滑肌膜上的α 和 β受體結合抑制平滑肌收縮。(2)胃腸手術損傷了迷走神經,影響了胃腸運動功能。(3)畢Ⅱ氏胃大部分切除術使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使胃排空失調。(4)胃腸道激素分泌和調節功能在胃手術后受到明顯影響[2]。本組病例顯示,發病后行胃鏡檢查時適量沖入氣體及應用溫熱鹽水反復沖洗胃底,能夠幫助恢復胃蠕動,可能與直接激發了胃腸道交感神經動力性活動的因素有關。
3.2診斷胃畢Ⅱ氏切除術后出現持續上腹部脹滿、噯氣、反酸、嘔吐等癥狀,胃引流每天>800ml,并且持續10天以上,通過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鏡檢查證實吻合口通暢,胃蠕動減弱或消失,即可確診,但必須首先排除吻合口狹窄及其他器質性病變等情況。
3.3治療因本病系綜合因素引發,故治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應當消除患者緊張情緒,解除恐懼心理,必要時可應用鎮靜劑,同時醫患雙方均應樹立耐心等待病情恢復的信心。(2)胃癱是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并發癥之一,非手術治療是最佳方法[3],主要包括:①嚴格禁食、持續胃腸減壓,可用高滲溫熱鹽水洗胃,以減輕吻合口及胃黏膜水腫,促進胃蠕動恢復;②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腹部體征,警惕機械性梗阻的發生;③密切注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特別是低鉀血癥;④適當應用胃復安、嗎丁啉、紅霉素、普瑞博思等胃腸道動力藥,其中嗎丁啉能夠直接作用于胃壁,促進胃蠕動的恢復;胃復安能夠使平滑肌收縮,不但能促進胃排空,還可以減少胃液反流;屬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紅霉素,具有胃動素樣作用,能夠導致胃平滑肌細胞較強的收縮,從而促進胃排空和胃腸運動的協調,對胃癱的治療有較好效果,長期應用未見耐藥報告;⑤糾正低蛋白血癥,監測血糖,并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
3.4預防本病的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1)迷走神經切斷術時加做幽門成形或高選迷走神經切斷術。(2)術前、術中、術后監測血糖,并調整至正常范圍,糾正低蛋白血癥。(3)術后2周內忌食海產品及肉類食物。(4)注意加強心理護理。(5)術中細致解剖,小心操作,盡量減少牽拉等副損傷,尤其避免吻合口狹窄的發生,引流的合理放置亦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25.
2泰新裕,PILOT M A.紅霉素對14例人胃腸動力的影響.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7,24(2):97.
3楊維良,趙剛,張新晨,等.胃切除術后殘胃胃癱綜合征的臨床總結.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2,5(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