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室性逸搏 房室交界區 韋金斯基現象 韋金斯基現象指處于高度抑制狀態的傳導組織在受到一次強刺激后,其傳導功能得到暫時性地改善,其出現僅見于有傳導阻滯的器質性心臟病。現報告1例室性逸搏誘發的房室交界區韋金斯基現象。45s,第6~11個P波均未下傳心室,引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伴心室停搏,隨后出現兩......
【關鍵詞】 室性逸搏 房室交界區 韋金斯基現象
韋金斯基現象指處于高度抑制狀態的傳導組織在受到一次強刺激后,其傳導功能得到暫時性地改善,其出現僅見于有傳導阻滯的器質性心臟病。現報告1例室性逸搏誘發的房室交界區韋金斯基現象。
1病歷摘要
患者,女,28歲,突發暈厥一次入院。體檢:T 36.8℃,P 84次/min,R 18次/min,BP 133/89mmHg,SpO2 99%,心律不齊。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檢查均未見異常。上午10點記錄的動態心電圖(如圖1)示:P波規律出現,P-P間期0.7~0.92s,P-R間期0.15s,QRS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型,時間0.12s,Q-T間期0.45s,第6~11個P波均未下傳心室,引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伴心室停搏,隨后出現兩次室性逸搏,室性逸搏后連續出現多個下傳的竇性心搏。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伴心室停搏,室性逸搏誘發房室交界區韋金斯基現象,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圖1患者的動態心電圖(連續記錄)
2討論
本例患者為上午清醒時記錄的動態心電圖片段,可見竇性心律時存在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及間歇性的竇性P波不下傳,考慮房室交接區及右束支均存在病變。因為具有暈厥癥狀出現,故這種傳導阻滯提示為器質性的。若患者的房室傳導阻滯出現在夜間睡眠時,要排除植物神經作用的影響。這種短暫而連續的P波不下傳構成了間斷性的高度房室傳導阻滯,這是導致暈厥發作的主要原因。由于室性逸搏的出現并且在房室交接區產生了逆向性隱匿性傳導,使阻滯的房室交接區逆向除極后,當受激動的傳導組織進入到超常期時,使得房室交接區的傳導功能得以暫時的改善,此時若第1個竇性激動恰好到達該處,該次激動即能夠下傳心室,形成了韋金斯基易化作用;同樣,第一個下傳的竇性激動本身也可作為房室交接區的刺激,使接踵而來的數個或連續激動得以通過阻滯區順利下傳心室而形成了韋金斯基效應,兩者共同形成了韋金斯基現象。韋金斯基現象的出現有利于暫時緩解房室傳導的程度,對于改善癥狀可以起到一定的代償作用。韋金斯基現象是超常傳導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產生的機制是隱匿性傳導[1]。本例暈厥出現的原因為短暫的高度房室傳導阻滯,造成傳導阻滯的原發病變仍然不清楚,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正確治療。若經過積極治療后仍然有暈厥發作,考慮安裝心臟起搏器。
【參考文獻】
1潘大明.心電圖學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