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鍵詞】 兒童 生長痛 生長性疼痛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發生在小兒生長最旺盛期之前的一種肢體痛癥。為進一步探討此病,筆者對2008-2012年門診診治的45例兒童生長痛患者的臨床表現做了初步分析,現報告如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情況2008-2012年本科門診診治的45例兒童生長痛患者,均排除關節炎、骨髓炎、風濕熱、幼兒......
【關鍵詞】 兒童 生長痛
生長性疼痛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發生在小兒生長最旺盛期之前的一種肢體痛癥。為進一步探討此病,筆者對2008-2012年門診診治的45例兒童生長痛患者的臨床表現做了初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2008-2012年本科門診診治的45例兒童生長痛患者,均排除關節炎、骨髓炎、風濕熱、幼兒類風濕、惡性疾病骨轉移、外傷等疾病所致的關節病變及肢體疼痛。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13歲,平均8.3歲。肢體疼痛部位:膝關節周圍痛26例,占57.7% ;股骨上段、股骨下段及臀部、髖關節等部位疼痛12例,占26.7%;小腿、足跟痛7例,占15.6%。病史最長2年,最短6個月。
1.2 臨床表現
所有病例主要表現為下肢痛,其特點多發生在晚上睡覺前或夜間睡醒時,輕重不一,輕者28例肢體酸痛,白天不受影響;重者17例出現肢體鈍痛或針刺樣痛,能自行緩解,以膝關節附近為好發部位,個別發生在股骨上、下段,小腿、足跟部及臀部。體檢:肢體等長,活動自如,無跛行,疼痛部位無紅腫及壓痛,膝關節浮髕試驗陰性,髖關節“4”字試驗陰性,未引出病理反射。
1.3 輔助檢查
血常規、尿常規、血沉、抗“O”、類風濕性因子、X線片檢查均無異常;血清微量元素檢查結果:17例鈣低于正常值,13例在正常值最低水平,15例在正常值。
1.4 治療
(1)適當休息,減少活動量;(2)常規補充鈣劑、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C,用藥時間1個月;(3)對癥治療:癥狀輕者給予局部熱敷及按摩;癥狀重者口服布洛芬10~15mg/kg,3次/d,用藥時間1~2周。
1.5 結果
本組癥狀較輕者28例僅限制活動,癥狀在1周內緩解;癥狀重的17例中,男10例,女7例,多數經藥物治愈。35例(78%)在1~2周內疼痛緩解,堅持1個月均治愈,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及復發者。
2 討論
生長痛是指發生于兒童的一種原因不明的能自行緩解的下肢疼痛[1]。在兒科門診就診中較常見,好發于4~12歲兒童,8歲以前最多見。主要表現為肢體疼痛,夜間出現,多數表現在膝關節周圍疼痛,特別是關節上方,關節腔內并無改變,也無紅、腫、熱和活動受限等癥狀,疼痛呈無規則地間歇發作,無痛間歇期可為數天、數周或數月[2]。凡符合以下標準者可診斷為生長痛[3]:(1)有短暫間歇性肢體痛或關節痛,能自行緩解;(2)疼痛史至少半年以上,疼痛發作至少5次以上;(3)疼痛部位較固定且無游走,局部無異常體征,肢體活動不受限;(4)臨床及實驗室檢查能排除其他引起肢體痛的疾病。本病發病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小兒發育過快,腿部的負擔過重,下肢骨骺充血有關,或因小兒膝關節韌帶松弛,在發育迅速的年齡步態不穩,關節面受力不均衡,負重的力線不正致膝關節搖擺不穩而引起疼痛。生長痛特點之一為白天不痛,白天活動量大時晚間安靜時容易發作,大多認為發作情況與兒童日間活動量有關,白天活動多,精神分散,血液循環旺盛,局部供氧量多,故白天痛閾值比夜間高。晚上睡眠時,兒童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增加,加上睡眠時身體處于平臥位,骨骼充分減負,成骨細胞活躍,因此,熟睡時比清醒時生長速度要快3倍。由于身高生長快,其主要為骨骺軟骨和干骺端生長速度快,而骨膜生長速度較慢,由此牽拉刺激骨膜神經而引起肢體痛,但有人認為是由于組織中廢物積聚,也還有人推測與精神釋放反應類型或家族痛閾降低有關[3]。有報道生長痛與體內缺鈣有很大關系,治療時應注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4]。兒童生長痛不是真正疾病的表現,不需要特殊治療,當兒童成長至青春期以后就會自然消失。疼痛發作時可以通過局部按摩和熱敷等方法緩解癥狀,必要時可口服一些止痛藥物。重要的是要注意觀察疼痛發作的特點,以便與其他疾病造成的腿痛相區別。
【參考文獻】
1 李玉實,鄭學文,李會杰.1180名中小學生兒童生長痛的發病調查.實用兒科雜志,1993,8(2):120.
2 武建文,夏經.常見兒童肢體疼痛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12):763.
3 楊訪源,韋歡.桂林市8584名學校兒童下肢生長痛調查.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8,6(2):121.
4 牛淑娟,張愛國. 兒童生長痛與骨鈣測定臨床觀察.臨床醫學,2003, 7(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