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季是痔瘡高發的季節,入春以來,各大醫院肛腸科掛號就診患者明顯增多,其中,痔瘡患者占了80%以上。 痔瘡為啥容易在春天里發“飆”。等到春季到來時,毛孔張開,陽氣開始向外散發,蓄積的內熱也“蠢蠢欲動”。內熱傷津,津傷液耗,當內熱下注肛門,使腸道失潤,就容易出現便秘,此時如果因排便不暢而久蹲用力,會使肛......
春季是痔瘡高發的季節,入春以來,各大醫院肛腸科掛號就診患者明顯增多,其中,痔瘡患者占了80%以上。
痔瘡為啥容易在春天里發“飆”?
中醫說“冬主閉藏,春主發陳”。在漫漫嚴冬中,為了抵御寒冷的侵襲,冬天時人們吃得都比較好,肥甘厚味使勁往肚里塞,而人體毛孔是處于閉合狀態的,加之運動量很少,于是熱量無法發散出去,便在腸胃堆積起來。等到春季到來時,毛孔張開,陽氣開始向外散發,蓄積的內熱也“蠢蠢欲動”。內熱傷津,津傷液耗,當內熱下注肛門,使腸道失潤,就容易出現便秘,此時如果因排便不暢而久蹲用力,會使肛門充血,痔瘡便會乘暖發“飆”。
通俗地說,有以下原因:一、寒冷冬天大補特補,愛吃火鍋、燒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體內積蓄了大量毒素。加上新年期間,親朋好友相聚,難免暴飲暴食、通宵達旦,導致胃腸紊亂,引發痔瘡。二、立春后天氣變暖,冬天體內蓄積的火氣爆發出來,容易出現上火、便痛、便血等癥狀,導致痔瘡發作。三、春季早晚溫差大,人體水分容易蒸發,容易引起便秘而誘發痔瘡。四、現在多數人生活習慣不健康,尤其是辦公一族,久坐不動,飲食不合理,熬夜,運動不足等原因,使得痔瘡發病率不斷攀升。
痔瘡的常見癥狀有哪些
便血:內痔早期主要癥狀,有噴射狀出血、點滴出血、手紙帶血等,血色鮮紅,可發生在便前或便后,或單純便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沒有疼痛或其他不適。多因糞便擦破黏膜或排便用力猛,引起擴張血管破裂出血。
肛門腫物脫出:常是中晚期內痔主要癥狀,多先有便血后有脫垂,因晚期痔體增大,逐漸與肌層分離,排糞時被推出肛門外。輕者只在大便時脫垂,便后可自行回復,重者需用手推回,更嚴重者是稍加腹壓即脫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壓稍增時,痔塊就能脫出,回復困難,無法參加勞動。有少數病人訴述脫垂是痔瘡患者的首發癥狀。
肛門直腸疼痛:痔瘡一般無疼痛癥狀,少數有墜脹感,當痔瘡的痔核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壞死時,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肛門瘙癢:晚期痔瘡、痔塊脫垂及肛管括約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往往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膚濕疹,患者極為難受。
在早期發現痔瘡癥狀能遠離疾病的痛苦,因此,人們在生活中一旦出現以下“痔瘡的十大早期癥狀”,應及時就醫:便血;疼痛;便時有物脫出;肛門瘙癢;墜脹不適;流膿;有分泌物;便秘;便頻;有異物感。
我們可從6個方面進行預防。
1、加強體育鍛煉,避免持續保持同樣的姿勢。特別是從事久坐、久站、活動少工作的人,更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如廣播體操、太極拳、球類活動等。還可做自我收肛運動,每天1~2次,每次3~5分鐘,增加血液循環,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盆腔充血,改善痔靜脈回流。孕婦可適當做些家務活、散步等。
2、保持大便通暢,養成每天早晨起床后或吃完早餐后排便的習慣。多吃芹菜、白菜、菠菜等含纖維素多的蔬菜,以及蜂蜜、黑芝麻、核桃仁等食物,增加大便容積,促進腸蠕動。切不可有排便感時反而忍著不排,排便時不要看書報或過分用力。
3、及時治療肛門及大腸炎癥。如有腸炎、痢疾、肛隱窩炎、肛周皮炎等疾病,要及早治療,避免長期腹瀉及炎性分泌物刺激肛門直腸部,引起痔靜脈的充血和擴張。
4、注意飲食調理。少吃辣椒、胡椒、酒類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另外,赤小豆與當歸合煎,或與大米熬粥,可治痔瘡便血、腫痛。新鮮槐花可以做涼菜、包餃子,具有涼血止痛、止血消痔的功效,亦可代茶飲。肉蓯蓉可用于產婦、病人、體虛者和老人便秘、痔瘡脫出、出血等,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的功效。
5、注意休息。熬夜、勞累過度,是誘發痔瘡的一個重要因素。上網族、打撲克族、麻將族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這是極不可取的,應該有所節制,張弛有度。
6、排便后應及時清洗肛門。如果有條件能用溫水清洗的話就更好了。
預防痔瘡的發生,除了以上六個措施外,還應改掉久坐、久站等不好的習慣,以及及時遠離便秘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