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年老,若善于
養生,自可事事無憂無慮,心神恰悅而可以永年。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人對于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歷代名人大家亦多有詩文談及于此。
孔子說“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又說“不怨天,不尤人”,這就是要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凡事要心平氣和,唯有氣和而且心平,才能保健強身,延年益壽。莊子說“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這里說的“清”“靜”二字,強調的也是心氣和之意。
管仲說“憂郁生疾,疾困乃死”,孟郊也說“情憂不在多,一夕能傷神”,這些話可謂頗得養生之道,心順情暢,自能延緩衰老,增加壽命。
陶弘景強調:“養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聽,莫強飲食,莫大醉,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久必壽也”。“人生而命有長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將身不謹,飲食過差,淫失無度,忤逆陰陽,魂神不寧,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這里強調的是老年人要飲食有節,行為有節,思想要豁達大度。
詩人自居易詩云:“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劇作家孔尚任亦云:“愁人心頭一寸熱,愁轉腸中腸九折。”白居易這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易收養生延年之效。孔尚任的忠告,對于暮年之人,亦不無指導意義。
詩壇壽星陸游,坎坷一生,卻壽高八旬又五,他對養生的學問相當關注,亦饒有所得。其詩云:“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年所由滋。”他常動好為小勞,身心得到活躍,抵御衰老的能力也大為增強。他又詩云:“八十身猶健,生涯學灌園,午窗無一事,梨棗弄諸孫。”年事已高,他仍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
宋代大儒蘇東坡因守正不阿,屢遭貶謫,身心交瘁,未老先衰,他于是便移情于養生之道。他有詩云:“羽蟲見月爭翱翻,我亦散發虛明軒。干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入霜蓬根。”他的強身之術是,閑步常梳發,游樂多行走,以此促進肌體氣血和順通暢。
北宋名家程顥詩云:“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他認為老年人生活就當和青少年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這是頗有道理的見解。
東晉陶淵明《飲酒》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首典型的養神詩,物與心融,境與意會,情趣橫生,妙不可言。
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的清代詩人袁枚,他的“老行萬里全憑膽,吟向干峰屢掉頭。總覺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見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長壽,主要在于長期進行旅游活動,得到鍛煉的結果。
家中人和,對老年人來說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詩圣杜甫有詩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復何求?”溫馨的家庭,給了處于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的詩人至純至厚的情愛,使他晚年過得悠然自得。
養生是一門大學問,希望以上這些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