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季康子送藥,孔子拜謝接受,然后說:我孔丘不了解這藥的藥性,不敢吃啊。魯卿季康子給孔子送藥,是出于對孔子身體健康的關懷之情。孔子是最重視禮節的,所以他拜而受之,表達了自己的尊重。不過,孔子隨后就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因為不知道這藥的藥性,所以不敢服用。...
《論語·鄉黨篇第十》有一則記載。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季康子送藥,孔子拜謝接受,然后說:“我孔丘不了解這藥的藥性,不敢吃啊。”
魯卿季康子給孔子送藥,是出于對孔子身體健康的關懷之情。孔子是最重視禮節的,所以他“拜而受之”,表達了自己的尊重。不過,孔子隨后就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因為不知道這藥的藥性,所以不敢服用。”因為藥有藥性,寒熱溫涼,作用于人體的各個部分,用來糾正陰陽的偏差、五行的失調,所以古人用藥治病,首先要了解藥性,否則盲人瞎馬,別說有多危險了。退一步說,即使季康子送的是補藥,可是補藥也并非想象中可以胡亂服用,古往今來吃補藥吃人參吃出事情來的,多的是。孔子的做法是明智的。
無獨有偶,兩千多年以后,清朝大儒曾國藩在寫給兒子紀澤、紀鴻的信里,也談到了有病不輕服藥的問題。在諄諄囑咐一番之后,他還介紹自己的經驗說:“余近年學祖父星岡公夜夜洗腳,不輕服藥,日漸康強,爾與沅叔與諸昆弟能學之否?”曾國藩在“不輕服藥”的同時,說到了“洗腳”,洗腳的保健作用在現代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具有舒筋活絡、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預防疾病必須在日常保健上下工夫,我們還可以通過食補、禪修、體育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自身的體質。
現代人濫用藥物的現象十分普遍。我曾經也深受其害。兒子六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生病,發燒39度,我急忙抱去醫院。醫生給他用了退燒藥和抗生素,一瓶點滴下去后,燒很快就退了。后來他再感冒,依舊是這方法。漸漸地,越治越病,兒子的體質每況愈下。朋友介紹我去看一位老中醫。他看過病歷,聽了我的陳述之后,說了一番話:你應該學會善待疾病。大多數的生病現象是正常的身體調節,如果不生病的話,人體就沒有自我調節、吐故納新的功能了。吃藥打針,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在損害自己的身體。如果不是什么大病,你倒不用去吃多少藥,因為疾病正在幫助你調節身體。遵照老中醫交代的一些養生之道,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身體免疫能力,盡量減少使用藥物,兒子的體質日益好轉了。
前人的好經驗,值得我們重視。無論孔子和曾國藩的“不輕服藥”的道理,還是老中醫關于“善待疾病”的那番話,都讓我牢記在心。當然,如果真的生了病,那么在醫生指導下,在了解藥性前提下及時服藥,還是很必要的,否則釀成重病,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