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元時期,許多著名的養生家和醫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許多養生新見解。最具代表性的有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震亨,被稱為金元四家。劉完素主張養生重在養精氣劉完素總結古老長壽者的經驗,提出省約儉育是卻老全形,身安無疾的重要論述。劉完素從精與氣的角度闡述養生的機理,使人們明白各種養生術能健體延壽的物質......
金元時期,許多著名的養生家和醫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許多養生新見解。最具代表性的有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震亨,被稱為金元四家。
劉完素主張養生重在養精氣
劉完素總結古老長壽者的經驗,提出“省約儉育”是“卻老全形,身安無疾”的重要論述。所謂“省約儉育”即現在稱的節制生育。因為多生多育耗傷人體精氣,精氣虧損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要抗老健體就得愛護精氣。所以他說:“體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精之處無得而奪也”。可見,劉完素是從惜精保精可以健身防老來談節制生育的。劉完素從精與氣的角度闡述養生的機理,使人們明白各種養生術能健體延壽的物質基礎就在于精和氣。劉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壽夭在于“先天稟賦”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壽夭,皆人自為”的思想。這種“人主性命“說,說明只要發揮攝養的主觀能動性,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他重視氣、神、精、形的調養,但尤其強調氣的保養。對于養氣方法,他認為當從調氣、守氣、交氣三方面著手,這種調養之法可起到舒暢陰陽,灌溉五臟,調暢氣血的作用。
張從正提倡祛邪扶正
張從正主張用攻法防病治病,認為祛邪之所以能扶正,是因為邪去則正氣自安,反對唯人參、黃芪“為補”的狹隘觀點,他還提出“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用藥攻”(《儒門事親》)的主張。他的養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的觀點,并指出調飲食、施藥物、戒房勞、練氣功等方法。
李杲注重調理脾胃
李杲認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氣耗損,他說“人壽應百歲,……其元氣消耗不得終其天年”(《蘭室秘藏·脾胃虛損論》,而“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這說明調養脾胃之氣,維護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壽的一條重要原則。調養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調節飲食護養脾胃。他認為“飲食不節”是釀成內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則諸病之所由生也”。李杲以顧護脾胃而益壽延年的精辟理論為養生別樹一幟,另辟一途,為后世實踐所肯定。
朱丹溪強調陰氣保養
朱丹溪在倡導“相火論”的基礎上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說,并一再強調陰氣“難成易虧”,因而在治療與養生上,都主張以滋陰為主。圍繞保陰精,強調順應四時以調養神氣;飲食宜清淡,以免升火助濕;節欲保精,以防相火妄動。并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眾人。在老年病方面,認為老年陰氣暗耗,相火易亢炎為害。故養老大法,在于防止相火的亢極。此外,朱氏對防病于未然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也有所論述。
綜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學術觀點雖異,然皆崇尚養生。盡管他們所研究的專題各有側重,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但等到合流之后,終于匯集成比較完整的養生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