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一種病證。急性泄瀉多因內傷飲食,外受寒濕,以致傳導功能失調。慢性泄瀉多因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所致。 泄瀉多見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神經官能性腹瀉等疾病。...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一種病證。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瀉多因內傷飲食,外受寒濕,以致傳導功能失調;或因夏秋感受濕熱所致。慢性泄瀉多因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所致。
泄瀉多見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神經官能性腹瀉等疾病。
急性泄瀉
根據發病的病因病機之別,有寒濕、濕熱、飲食所傷三型。
1.寒濕:泄瀉清稀,腹痛腸鳴,喜溫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多沉遲。
2.濕熱:腹痛即瀉,瀉下黃糜熱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兼身熱,口渴等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3.飲食所傷:瀉下糞便臭如敗卵,腹痛腸鳴,瀉后痛減,脘腹痞滿,噯氣不欲食,舌苔垢濁,脈滑數或弦。
治療多以取足陽明經穴為主。主穴為中脘、天樞、足三里。寒濕者加關元;濕熱者加曲池、陰陵泉;飲食所傷者內關、梁門。寒濕證針灸并用(或隔姜灸)以溫中利濕;濕熱證針刺用瀉法,以清熱利濕;飲食所傷,針刺用瀉法,以調中消導。
按: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整大腸的傳導功能;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可通調胃腑氣機;針灸中脘、關元可溫中散寒祛濕濁以止瀉;曲池清陽明之熱,陽陵泉利小便以除濕,二穴合用以清腸胃之熱治濕熱之泄瀉;飲食所傷針內關通調三焦氣機,梁門以消食導滯,二穴共收調中消導之效。
慢性泄瀉
多為脾虛不運,腎陽虛失于溫煦所致。有脾虛與腎虛之分。
1.脾虛:大便溏薄,甚則完谷不化,不思飲食,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脈弱無力。
2.腎虛:每天黎明之前即瀉,腸鳴腹痛,瀉后則安、腹部涼,時有腹脹,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多以取任脈、及脾胃經穴為主。主穴為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地機。脾虛加脾俞、太白;腎虛加腎俞、太溪。針用補法及灸法,以溫補脾腎,固腸止瀉。
按:天樞為大腸募穴,調腸以止瀉;中脘腑會,又為胃之募穴,健脾胃而調腸止瀉;關元溫腎,足三里健胃,地機健脾,三穴共收溫中散寒止瀉之效。天樞治脾虛泄瀉,宜針宜灸,不僅治虛證泄瀉,亦可強五臟而健體,誠如《玉龍歌》所云:“脾泄之癥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脾陽虛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溫陽,腎虛加腎俞、太溪以溫腎止瀉。
須引起重視的是,急性泄瀉治療期間須控制飲食,脫水者應綜合治療,平時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慢性泄瀉要做進一步檢查,積極治療原發病。(王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