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常用的補益氣血類中成藥如下: 八珍丸:由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等中藥組成。主治各種貧血、失血,以及瘡瘍久潰不愈、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產后體倦發熱等屬氣血兩虛者。...
氣虛表現為面色淡白,氣短,乏力,懶言,腹脹,食少,便溏,中氣下陷則內臟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血虛多表現為面色萎黃或淡白,爪甲無華,心悸,失眠,多夢,肢麻,舌質淡,脈細弱等。氣虛與血虛往往互見,不可不察。常用的補益氣血類中成藥如下:
八珍丸:由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等中藥組成。功能補氣養血。主治各種貧血、失血,以及瘡瘍久潰不愈、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產后體倦發熱等屬氣血兩虛者。服法: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9克),沖劑每次1袋(8克),每日2次。
人參養榮丸: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黃芪、遠志、肉桂、五味子、生姜、大棗、陳皮等藥物組成。功能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神經宮能癥、神經衰弱,結核病恢復期及產后、病后氣血兩虛者,均可應用。口服丸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溫 FF水送服。
人參歸脾丸:由人參、酸棗仁、遠志、甘草、白術、黃芪、當歸、木香、突苓、龍眼肉等藥物組成。功能益氣健脾,養血安神。可用于治療貧血、神經衰弱而見耳鳴、失眠及精神倦怠癥狀者;對功能性子宮出血也有良效。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十全大補丸:由黨參、當歸、黃芪、熟地、茯苓、白芍、白術、川芎、甘草、肉桂等藥物組成。本品溫補氣血。用于氣血兩虧,面色萎黃,精神倦怠,氣短心悸,頭昏失眠。四肢不溫,月經量多及瘡瘍久潰不斂者。丸劑口服每次6-9克,每臼2-3次。但內有實熱及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補中益氣丸:藥物組成為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當歸、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棗等。功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氣虛諸證,適用于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低熱、慢性肝炎、低血壓等病證。服法:蜜丸每次l丸(9克);水丸每次6克(10粒)。每日2-3次。
阿膠補血膏:藥物組成為阿膠、熟地黃、黨參、黃芪、枸杞子、白術等,其沖劑、口服液等制劑功用相同。功能滋陰補血,補中益氣,健脾潤肺。用于體虛咳嗽,面色蒼白,多汗自汗,氣短乏力,頭暈目眩,貧血以及婦女月經不調、閉經等。口服每次15-30克.早、晚各1次,溫開水沖服。本品為溫補之劑,凡傷風感冒,消化不良,內有瘀滯者忌服。
參苓白術散:藥物組成為人參、山藥、茯苓、炒白術、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等。具有補益脾胃之功效。臨床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小兒營養不良、慢性腎炎蛋白尿、白帶、經期泄瀉等屬脾虛濕滯者。口服每次4-6克,每日2~3次。
附子理中丸:含附子、黨參、白術、干姜、甘草等中藥。功能溫中健脾,益氣補虛。凡脾胃虛寒,腎陽不足,癥見形寒肢冷、精神倦怠、不思飲食、脘腹冷痛、大便溏泄者均可應用。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腸炎。胃腸痙攣性疼痛、婦女受寒痛經等。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阿歸養血顆粒:由當歸、阿膠、茯苓、黨參、黃芪、白芍、JII芎、熟地黃、炙甘草等藥物組成。功能補養氣血。用于氣血虧虛,面色萎黃,眩暈乏力,肌肉消瘦,經閉及赤白帶下。服法:顆粒沖劑,每次10克;糖漿劑,每次15毫升。均為每日3次。
人參健脾丸:由人參、白術、甘草、山藥、蓮子、自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功能健睥養胃,消補兼施。適用于洽療慢性胃炎、十二指暢炎癥、潰瘍病、消化不良性腹瀉、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小兒營養不良等。口服每次6-12克,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