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止瀉藥

+ 關注 ≡ 收起全部文章

12歲以下不能用成人止瀉藥

  成人用的止瀉藥如黃連素、氟哌酸等,絕對不能用于12歲以下的孩子,因為這些藥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

 

  如果腹瀉是因細菌引起的,止瀉后細菌存在體內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如細菌毒素中毒、休克等。腹瀉要根據原因考慮適當的藥物或飲食治療,當腸道恢復正常或基本恢復正常時,腹瀉自然就會停止,而不是靠止瀉藥止住。

日期:2016年11月8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止瀉藥和鈣劑、抗過敏藥和暈車藥 有些藥是冤家

  止瀉藥和鈣劑、抗過敏藥和暈車藥 有些藥是冤家

 

  “相遇”毒性變強,加重不良反應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 馮煥村

 

  

  生活中,我們常吃的一些藥物,如果相遇可能會變成“魔鬼”損傷機體,甚至出現致命的不良反應。使用時應高度警惕。

 

  止瀉藥和鈣劑。含有鹽酸洛哌丁胺的藥物能有效緩解腹瀉。然而,如果把它與鈣劑一起服用,會影響藥效。鈣劑讓糞便變得堅實,如果把它與止瀉藥合用,可能造成消化道梗阻。所以,一般建議,止瀉后再服用鈣劑,以免兩種成分相互沖突。如果因治療需要須同時服用這兩種藥時,應咨詢醫生確定服藥間隔,發生異常時及時停藥就診。

 

  抗過敏藥和暈車藥。抗過敏藥苯海拉明與暈車藥茶苯海明(乘暈寧)合用時要格外小心。它們相似的活性成分會加重嗜睡等副作用。因此,如果你已經服用了暈車藥,最好選擇嗜睡等副作用小的過敏藥,如氯雷他定等。

 

  華法林與對乙酰氨基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會用到華法林,此時如果出現發熱、疼痛等而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可能會增大胃腸道出血的風險。因此,一般建議,需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從每日開始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起,3~5天后最好密切監測凝血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水平。若出現黑便、腹痛等不適,應當馬上就醫。

 

  甲狀腺激素補充劑與抑胃酸藥。常用的抑胃酸藥質子泵抑制劑(PPIs)等,可以干擾甲狀腺激素的吸收,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病情加重。因此,甲減患者在使用奧美拉唑等治療胃潰瘍時,應提高口服甲狀腺素劑量。同時建議,長期遵醫囑服用PPI的患者,也要按時隨診,定期檢查甲狀腺功能狀態。此外,還建議患者不宜將甲狀腺激素補充劑與抗胃酸藥一起吃,這是因為抗酸劑中的鈣、鎂成分可與其產生相互作用。若無法避免,應相隔4小時給藥。

 

  六神丸與普羅帕酮(心律平)。出現心律失常,許多人可能會遵醫囑服用普羅帕酮。然而,如果因咽喉腫痛而服用六神丸,則可能致強心甙中毒,嚴重時甚至出現心臟驟停。因此兩藥不能同服。如因治療需要同時用到上述兩藥,應咨詢醫生和藥師確定服藥間隔,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要及時停藥就診。

 

  西地那非與硝酸甘油。不少心臟不好的患者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ED),礙于面子、羞于提及,常常自己偷偷服用西地那非等藥物。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心絞痛發作前服用過該藥,又同時吃硝酸甘油片,可能會讓血壓極速下降,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在此建議廣大患者,出現ED等并發癥,應主動要醫院查找病因,接受正規的治療。出現不明原因胸疼,也宜馬上去醫院診治。

日期:2016年9月19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吃止瀉藥最好別喝這種飲品 影響藥效

  秋季是腹瀉的高發季節,很多人會用藥物緩解,但如果用藥不當,可能影響治療效果。

 

  引起腹瀉的原因較多,應有針對性地用藥。輕度腹瀉時,可口服補液鹽緩解脫水癥狀;感染性腹瀉常伴有發熱,應在醫生指導下服抗生素或吸附劑、收斂劑(如活性炭、鞣酸蛋白);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可補充正常菌群或微生態制劑;由天氣(寒冷)和各種刺激所致的激惹性腹瀉,服乳酶生等藥物期間應注意腹部保暖,少吃生冷、油膩、辛辣食物。微生態制劑多為活菌藥,不宜與抗生素、活性炭、黃連素和鞣酸蛋白同時應用,以免影響藥效,如必須合用,至少應間隔2小時。

 

  腹瀉時,消化功能較弱,大家多會吃流質、好吸收的食物,如粥、牛奶等。但吃止瀉藥時最好別喝牛奶,以免影響藥效。

 

  牛奶可能從以下三方面影響藥物治療腹瀉的效果。

 

  首先,加重腹瀉癥狀。腹瀉時喝牛奶可能受乳糖影響,加重腹瀉癥狀。

 

  其次,阻礙藥物釋放。牛奶和藥物混在一起,會在藥物表面形成一層膜,將藥物包裹在里面,阻礙藥物中有效成分的釋放。

 

  最后,阻礙藥物吸收。牛奶會在胃壁表面形成一層膜,阻礙胃黏膜對藥物的吸收。蒙脫石散、活性炭等具有物理吸附作用的止瀉藥也會吸附牛奶,影響藥物吸附病菌和毒素。這類藥還會吸附同服的其他藥物,如果需要聯合用藥,最好隔開1~2小時。

 

  因此,服止瀉藥期間盡量不要喝牛奶,如果病情好轉,可在服藥后1~2小時以后再喝牛奶,以免出現相互作用。

日期:2015年10月16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感染性腹瀉勿亂用止瀉藥

  吃了東西拉肚子,服用止瀉藥就可以緩解病情嗎?非也。這有可能是胃腸功能原因導致的非感染性腹瀉,也有可能是細菌性食物中毒導致的感染性腹瀉。雖然都是腹瀉,但由于病因不同,解決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

 

  止瀉藥或會適得其反

 

  感染性腹瀉是由病原體的感染引起的腸道疾病,多是人吃了不干凈或沒有熟透的食物而引起的,在數小時內便會引起腹痛、腹瀉。嚴重者如果不及時糾正電解質平衡,可能引起脫水甚至休克。

 

  盡管腹瀉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其實質是機體通過這種方式將體內的細菌、病毒等毒素排出體外,以減少病原對機體的持續損傷。止瀉藥具有收斂的作用,通過減緩胃腸蠕動、保護黏膜受到刺激而達到止瀉效果。若此時盲目服用止瀉藥,阻礙了毒素的排出,反而不利于機體的恢復。尤其是在感染性腹瀉炎癥較明顯、血便較多的急性期,亂用止瀉藥可能引起腹脹、便秘、腸梗阻等。

 

  止瀉藥勿與抗生素同用

 

  對于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需要使用針對特定病原的抗生素,對癥治療。

 

  不得不使用止瀉藥時,也應注意不要和抗生素同時服用,因為常用的止瀉藥都有一定吸附作用,但它沒有善惡之分,既能吸附病原和毒素,也能吸附藥物,所以同時服用會大大降低抗生素的藥效,二者服用時最好把時間錯開,間隔不應低于1小時。

日期:2015年8月27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麻辣燙加止瀉藥說明監管不夠“麻辣”

連日來,記者從濟南市芙蓉街、桿石橋、民生大街、七里山、山師東路等地小吃街或農貿市場購買了米線、烤魷魚、面筋等多種小吃,送至食品快檢單位進行檢測,結果發現,4份麻辣燙湯底均含亞硝酸鹽。而一些業內人士更是爆出猛料稱:“街邊賣麻辣串的商販,為了降低成本,一鍋湯會用好多天。為防止食客吃變質肉丸后拉肚子,很多商販還在湯里加止瀉藥”。(據齊魯網相關報道:揭濟南街邊小吃的真面目:一鍋麻辣燙湯加上止瀉藥,用好多天)

街頭小吃攤兒上賣的食品,其衛生情況無法充分保障,相信很多食客對此也是有所預料的。但湯底含有亞硝酸鹽,甚至有人給湯里加止瀉藥,這恐怕還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如此讓人惡心的小吃攤,何以還能夠成為一道風景,在街頭、小巷長期存在?

一些食客的需要,促使小商販乘機占領市場。而小商販對利益的無節操性追求,必然導致只重成本而忽略衛生的經營方式。比如很多商販,其對自己所賣的食品,自己是從來也不吃的,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食品不衛生、不安全,而且為了防止食客吃出問題,他們還會提前給加上止瀉藥。這種逐利本性,是商販經營的動力,也是其無視食品安全甚至無視法律規定的根本原因。

但商販無良固然可恨,相關監管部門呢。為什么就無法及時發現并糾正一些商販的違規甚至違法經營行為?比如相關衛生、工商等部門,只需要加強監管和巡查,定期與不定期地進行食品抽檢,然后對發現問題者堅決給予處罰,讓一些違法商販的違法成本大于違法收益。監管如果夠“辣”,相信一些商販就會收斂。

但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卻是網友已經在網上發帖舉報,相關街邊小吃內幕都成公開的秘密了,最后媒體都介入調查了、報道了,我們的監管者卻似乎毫不知情。難道非得等出了大事,甚至吃出了人命等,相關部門才重視嗎?而舉一反三,類似的街頭小吃還有多少?其他地方和城市是否也有類似的“超標”“加瀉藥”等情況?

街頭小吃安全絕對是小商販們生產出來的,但監管者顯然也是保證食品安全的主要責任方。特別是在小販們有驅利沖動,會違反規定和法律的情況下,各地各級監管部門身上,明顯責任重大。就此而言,街頭麻辣燙被加止瀉藥,正好說明了,我們的監管實在是不夠“麻辣”,相關監管者的工作方式、態度等還有待改進,而管理、處罰等力度,亦有待加強、加大!(齊魯網 劉鵬)


日期:2015年8月18日 - 來自[政策調整]欄目

家長勿亂用止瀉藥

夏季來臨,不少市民會患上各種急性腹瀉,尤其是抵抗力較差的孩子更容易中招。記者了解到,炎熱的天氣,易使細菌、病毒大量繁殖,細菌性痢疾成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有相關醫生表示,小孩若患上細菌性痢疾,家長切勿亂用止瀉藥,否則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同時要注意個人和飲食衛生。

記者 黎國堂

細菌性痢疾宜泄不宜止

近日,記者走訪城區多家醫院了解到,自進入夏季以來,小孩因腹瀉前來就診的人數有增多的趨勢,記者采訪兒科醫生時了解到,雖然目前因腹瀉前來就診的患者大多以輕癥為主,但是進入7月份,細菌性痢疾要引起市民的警惕,尤其是小孩。“細菌性痢疾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按往年的經驗看,小孩患上夏季細菌性痢疾的幾率會增加,家長需要留意。”市二院急診科副主任任文津說道。

記者采訪多名兒科醫生了解到,細菌性痢疾是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夏季多見,夏天高溫潮濕,蚊蟲肆虐,病菌繁殖速度快,食物、水等容易受到污染,再加上兒童的飲身體免疫力低,腸道抵抗力弱,自我保護意識差,種種因素都易導致兒童感染細菌性痢疾。

“吃了不衛生的食物和接觸了帶細菌的玩具是兒童患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原因。”任文津表示,細菌性菌痢的患者會出現突然起病,發熱、嘔吐、腹痛、腹瀉,排膿血樣大便等癥狀。

“當患上細菌性痢疾的孩子出現腹瀉等癥狀時,我碰到過很多家長都是以為小孩是得了腸胃炎,就給孩子吃清淡的食物,然后讓孩子服用思密達等止瀉藥,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任文津說,“細菌性痢疾病人可通過排便,將腸道內病菌及細菌毒素排出體外,腹瀉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如果過早的應用止瀉藥,病人體內的病菌及毒素不易排出體外,細菌大量繁殖,毒素大量被腸道吸收,只會使病情惡化,病程延長。”

醫生:慎防病從口入

任文津認為,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不是以止瀉為主,治療的原則是服用抗生素等藥物,患細菌性痢疾的病人特別是兒童,嚴重者可出現高熱、驚厥、休克和呼吸衰竭,若孩子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最好前來醫院就診。

此外,多名兒科醫生表示,在夏季預防細菌性痢疾,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是預防疾病的關鍵,市民應盡量做到當餐加工、當餐食用,如進食剩菜,則需二次加熱并要徹底熱透,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凈,食用的餐具要徹底消毒。

“夏季是細菌性痢疾的多發季節,往年都有很多小孩因為吃了不干凈的水果而患上此病,家長應該及早提高意識,做到有效預防細菌性痢疾的發生。”任文津認為,在平時,家長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吃腐敗變質與不潔的生冷食品。另外,由手將病菌帶入口內也是孩子得痢疾的主要途徑。因此,便后飯前要徹底清洗雙手,改掉吃手指的不良習慣。同時,家長應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營養,增強體力,提高抗病能力。



日期:2015年7月30日 - 來自[保健常識]欄目

腸胃炎發作勿亂吃止瀉藥

  近日,因春節期間胡吃海喝引發腹瀉、嘔吐、胃痛等癥狀的患者,在各大醫院門診上占有很大比例,胃腸道在節日中難堪重負。武漢博仕肛腸醫院胃腸專家提醒,應該重視胃腸的呵護,發現腸道不適時要及時檢查、正確用藥,否則急性腸炎會演變成慢性腸炎,增加治療難度。

 

  無論人體“生物鐘”多有規律,一旦突變就產生疾病。過年期間,親朋好友相聚,海鮮美味滿桌,進食過多容易造成飲食不調、胃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胃腸道器官病變及急性腸胃炎。此外,連續忙于應酬,通宵打麻將等,過分疲勞也都容易誘發急性腸胃炎。每逢節假日均不例外,節日期間患急性腸胃炎的病人數量比往常增加約兩成。

 

  在眾多癥狀中,最明顯的癥狀就是腹瀉,但很多市民對腹瀉不問青紅皂白,亂吃止瀉藥,有時導致治起來就更棘手。臨床上,腹瀉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非感染性腹瀉往往是吃得太多太油太辣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在治療上方法各有相同。因此,出現腹瀉時勿胡亂吃藥,以免造成病情程度加重。

 

  節后消化道疾病患者增多,出現腹瀉、嘔吐、胃痛、脹氣等癥狀勿自行用藥。

日期:2015年3月5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退燒藥、止瀉藥 這些藥不必一有癥狀就急著吃

  醫學界歷來有“用藥如用兵”的說法,用藥的種類和時間選擇有所講究。有時讓一些藥“急上陣”,反而可能影響治療,尤其是以下幾種藥。

 

  退燒藥。發熱是身體的保護反應,有利于殲滅入侵的病原體。體溫不超過38.5℃時,一般建議多飲水、敷冰貼、給予溫水或酒精擦浴等物理措施降溫。超過38.5℃時應遵醫囑針對病因治療,合理選用退燒藥。過早用退燒藥,不僅可能影響體溫變化,掩蓋熱型、影響診斷,還可能因體溫驟降、短時間出汗較多,機體不能適應反而造成虛脫。此外,一旦家長為了及時退熱,讓兒童服成人退熱藥,可能損傷其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

 

  止瀉藥。受涼、飲食不凈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腹瀉,由于起病較急,很多人連忙到小藥箱里“調兵遣將”,服用藥物,反而可能引發危險。其實發病初期,腹瀉的排泄物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細菌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減少對人體的傷害,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不應急著用藥。臨床上曾經發生過腸炎患者自服止瀉劑后,腸道內毒素播散、病情加劇,引發休克的案例。如果腸炎患者同時服用抗生素和腸道微生態制劑,兩者會相互削弱彼此藥效。過量服腸道微生態制劑還可能引起便秘。當然,如果細菌性腹瀉次數頻繁、持續時間過長,出現了脫水,就應遵醫囑服抗生素和糾正脫水后,酌情用止瀉藥。

 

  止痛藥。生活中發生已明確診斷的頭痛、牙痛、肌肉軟組織關節痛、女性痛經,可酌情用布洛芬、撲熱息痛等緩解癥狀,但這只能治標。不推薦一痛就吃藥,更不主張反復吃。如果身體出現了器質性病變,如膽囊炎、胃潰瘍、闌尾炎等,也可能出現急性腹痛,急著用藥可能掩蓋癥狀,影響醫生判斷。

日期:2014年9月15日 - 來自[用藥指南]欄目
共 5 頁,當前第 1 頁 9 1 2 3 4 5 :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