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殺傷力很大的病,然而,糖尿病導致的低血糖危害更大。下面我們就來說說什么會導致糖尿病低血糖,同時說說應該如何預防:藥物所致低血糖1、胰島素。胰島素注射過量,或注射胰島素后攝食量過少、活動量相...即將發布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伊利市圣文森特醫院的研究者發現,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時,葡萄糖片比含糖食物或飲料能更快升糖。
研究者比較了飲食中的糖和葡萄糖片對低血糖的作用。研究參與者為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和兒童,在低血糖發作時都處于清醒狀態。總計有515例低血糖發作者食用了含糖食物(如軟糖、橙汁等),另232例服用了葡萄糖片。整體看來,服用葡萄糖片的低血糖者感覺癥狀緩解的速度更快,吃含糖食物的人則常常在15分鐘后還沒有得到緩解。
糖尿病是個慢性病,需要正規用藥,不能用保健品替代藥物。
剛得糖尿病時,我并沒有認識到這點,而是輕信廣告宣傳,片面想著藥物傷肝傷腎,不想吃藥,便花不少錢買了保健品,期待既平穩血糖,又沒副作用。結果事與愿違,服用保健品造成我血糖波動很大,還曾經出現過低血糖,差點出了危險。后來我才知道,有的保健品里違規添加了降糖西藥。
事實教育了我,我不再相信“糖尿病能根治”的傳言,而是認真遵醫囑服藥,管住嘴、邁開腿,定期體檢,學習相關醫學知識。現在我血糖控制得很平穩。
■郭黎
低血糖是指血糖濃度低于70mg/ dL(全血)或80 mg/ dL(血漿)。血糖濃度低于90 mg/ dL(血漿)伴有低血糖癥狀,也可歸為低血糖。低血糖時往往伴隨冷汗、震顫、惡心、嘔吐、暈厥等不適現象,如不及時處理,嚴重時可出現休克或死亡。
癥狀常與運動的
反應不同
運動過量是導致低血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事實上中到大強度的運動引起的血糖降低可持續24小時。當運動時,人體利用糖和脂肪來產生能量。糖的來源包括血液、肝臟和肌肉,糖在肌肉和肝臟以糖原的形式儲存。在運動的最初15分鐘,身體消耗的糖主要來自血液和肌肉。連續運動15分鐘,機體開始消耗肝糖原。連續運動30分鐘,機體開始更多地利用游離脂肪酸。因此,運動會降低血糖水平和糖原儲備。實際上,運動性低血糖癥常見于長跑、馬拉松、長距離滑雪、滑冰和自行車等項目,以女性多見,長時間空腹后運動時很容易發生。
當然,人體糖原在運動后會逐漸恢復,但這一過程需要4~6小時,如果是大強度運動,完全恢復可能需要12~24小時。在糖原儲量的恢復過程中,糖尿病病人更容易發生低血糖癥。因此,在運動前血糖保持在100mg/ dL能一定程度降低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在運動時,人們很難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低——因為低血糖的癥狀,如疲勞感、大汗經常與激烈運動引起的變化混合在一起。如果在運動中或運動后感覺血糖低,最保險的做法是用血糖計測量血糖水平。低血糖時還會出現其他癥狀,比如顫抖和饑餓感,而這些癥狀常常與運動的反應不同。
制定適合的運動方案
如運動前血糖水平低于100mg/ dL,那么應該補充至少15g碳水化合物。如果運動時間長于1小時,那么應考慮補充些零食。運動引起的血糖變化可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同持續12~72小時,因此,糖尿病患者運動后應持續監測自己的血糖水平。當然,隨身攜帶快速的補糖物質,如葡萄糖片、糖凝膠、硬糖、果汁、葡萄干,或者含糖軟飲料等,以備不時之需。運動后30~60分鐘不能進食,攝入15 g碳水化合物能防止低血糖;運動后1~2小時不能進食,應補充15 g碳水化合物和7~8g蛋白質。
糖尿病患者在計劃運動前應咨詢專業醫師,以便制定適合的運動方案。如注射胰島素,那么在胰島素水平最高時最好避免運動。因為此時血糖水平低,再運動可能會引起血糖水平降低更多。
當然,如果是幾個小時(超過2小時)未進食也不要大量運動,在運動前應吃些零食。最理想的運動時間應該是在進食30分鐘后,這既可保證體內糖儲存充足,且運動可降低進食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當然,也應避免晚上運動,即使在晚間運動,也應安排在上床前兩小時。
另外,運動前或運動后禁止飲酒,避免運動后桑拿或蒸汽浴,原因在于上述活動可導致心率加快,使血糖水平更低。將運動頻度維持在1次/天或1次/2天。如擔心發生低血糖,那么在公共體育場館運動或結伴運動并隨身攜帶手機是個好方法。
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運動結束后的血糖水平,還要關注72小時后的血糖水平。另外,如果在運動中發現血糖水平持續降低,應盡快尋求醫學處理。容易低血糖的人,建議去醫院檢查,明確原因,更不要節食過度和空腹運動。
《中國科學報》 (2016-10-28 第8版 生活)日前,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2001~2009 年間,美國19 歲及以下少年與兒童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1%,10~19 歲少年的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30%,證實了有關糖尿病在少年兒童中日益流行的說法。
肥胖兒童是高危人群
據報道,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的檢出率達到18.46%(男)和9.18%(女),大城市的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檢出率甚至接近或超過發達國家,而這些肥胖兒童則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造成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高危因素包括:
1.傳統的飲食陋習:如大吃大喝、重肉輕蔬、逼迫式勸食、獎勵式喂食。
2.西餐的逐步流行:如高熱、高脂快餐、甜點、炸土豆、飲料等。調查顯示,30%的學生喜歡進食快餐食品。這些快餐食品口感好,卻含有過量的糖、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含量極少。
3.家長的營養知識缺乏、給嬰兒過早添加輔食等。
4.兒童戶外活動減少:兒童從小有過重的學業壓力,稍有空余時間則看電腦、電視,所以使得兒童體力活動時間減少,靜坐時間過長。
兒童“三多一少”需注意
兒童糖尿病在臨床上可以分為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如單基因突變糖尿病)等三種類型,最常見的是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
據臨床調查,兒童1 型糖尿病多數起病急驟,常有多飲、多食、多尿和明顯消瘦的典型癥狀,70%的患兒在發病后一個月內明確診斷。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乏力、體重無原因下降、多尿、夜尿多、遺尿、飲水增多、吃得多而體重和身高都不增長時就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更要注意監測血糖。
如果檢查發現孩子患有糖尿病,那么家長在護理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習了解糖尿病知識,包括飲食、運動、自我血糖監測、低血糖的簡單處理等。
2.督促和監管兒童的飲食及運動,建立有規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3.監管兒童正確的治療包括胰島素注射和服藥等,因兒童常存在逃避治療的想法。
4.經常與患兒溝通,包括病情和學習、生活等方面。患兒在身體狀況不佳時,精神上也非常脆弱,所以更需要家長更多地關愛但不是溺愛。兒童糖尿病控制好后可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包括結婚、生子、工作。
5.發現兒童出冷汗、面色蒼白、反應遲鈍等要注意是否有低血糖情況,應及時監測血糖或喂糖水;發現兒童呼吸急促、惡心、嘔吐、腹痛、神志改變等要注意有無酮癥酸中毒,應及時送醫院就診;兒童外出游玩時要準備一些含糖食品,以便低血糖時應急;準備一張疾病說明卡,以便兒童在戶外發生緊急情況時能得到及時救治。
規范治療要到位
在臨床上,對兒童糖尿病進行治療時要注意:
1.避免癥狀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癥。
2.盡早對升高的HbAlc(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干預。
3.預防家長或孩子由于糖尿病產生的心理問題。
4.預防青春期代謝惡化。
5.提供積極的醫療服務和糖尿病管理知識。 6.維持正常的生長與發育。由于兒童飲食和運動的不規律性,加上兒童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更要及時監測血糖,根據患者的飲食運動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對于0~6 歲幼兒,建議HbA1C 控制小于8.5%但大于7.5%,主要考慮這個階段的糖尿病患兒的脆性,易發生低血糖;對于6~12 歲學齡期兒童,建議HbA1C 控制小于8.0%,主要考慮青春期前的糖尿病患兒低血糖風險高;對于13~19 歲兒童建議HbA1C 控制小于7.5%,如果沒有低血糖發生能控制在7.0%以下更好,因這個年齡階段需要考慮發育和精神健康,而且有嚴重低血糖的風險。
最后,從預防角度來講,對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兒童應該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有規律的健康飲食,少吃油膩食物和少喝甜飲料,適當運動,課余時間在室外做做操、跑跑步,不要長時間坐在電腦或電視前,家長節假日應多帶兒童去戶外活動,這樣既可以增加活動量,又可以讓兒童精神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
時下正是荔枝的豐收季節,然而,荔枝、桂圓等水果富含果糖,大量食用后通過雙重作用可導致人體發生低血糖,形成所謂“荔枝病”。專家建議,一般人每天吃荔枝最好控制在300克以內,糖尿病患者盡量少吃荔枝,以免血糖大幅波動。
日前,廣州一名年逾七旬的李婆婆一下子吃了兩斤荔枝后突然昏倒,被緊急送院檢查后發現發生了低血糖。這讓她及家人大惑不解:吃了這么甜的荔枝,為什么是低血糖,而不是高血糖呢? 對此,武警廣東總隊醫院老年病科主任楊溢解釋道,荔枝含糖量高,但大部分為果糖。不同于胰島素能直接作用的葡萄糖,果糖需要經過肝臟轉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另一方面,大量果糖會刺激胰島素的大量分泌,令血液葡萄糖水平驟降,而這時果糖還沒來得及轉化為葡萄糖。在雙重作用下,海吃荔枝者產生低血糖昏迷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荔枝病”,患者可出現頭暈、出汗、面色蒼白、乏力、心慌、口渴、饑餓等癥狀,重者可有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甚至發生抽搐和突然昏迷等低血糖反應。在處理上,輕者口服糖水即可恢復正常,重者需要送醫院搶救。
荔枝富含果糖,很難產生飽腹感,容易不知不覺地吃多了。楊溢建議,一般成人每天吃荔枝最好控制在300克以內,而且最好在兩餐之間食用。 吃荔枝可以誘發低血糖,那么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它降糖?他指出,糖尿病患者食用荔枝可引起血糖大幅波動,而且攝入大量果糖后會引起高血脂,而60%以上的糖尿病人兼有高血脂癥,故應盡量少吃荔枝。此外,桂圓也含有豐富果糖,同樣不宜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