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健康快訊 > 長命百歲,生活會變成什么模樣?

長命百歲,生活會變成什么模樣?

來源:華爾街日報 作者: 2011-10-5

摘要: 假設長壽技術最終被人類所掌握,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我們活到100多歲時,生活會變成什么模樣。壽命的延長還會使離婚和再婚的可能性增大,7年之癢會變成70年之癢。他認為,和人類面前的任何事物一樣,我們都應該自然地枯萎腐爛,重新變成這顆星球上最基本的物質。...


在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小說《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中,格列佛遇到了一小群被稱為“斯特魯德布魯格”的長生不老之人。格列佛驚呼:“最幸福的還要算那些杰出的斯特魯德布魯格。他們從出生開始就不用受人類那共有的災難,因為他們永遠不怕死亡,所以心情舒暢,一點也不會感到心情沉重、精神萎靡。”



但是,隨著斯威夫特的描述,我們看到這些長生不老之人的命運并非如此簡單。他們也會衰老,也會疾病纏身,因此到了80歲左右,他們就會變得“性情頑固、暴躁、貪婪、沮喪、虛榮、多嘴,而且絲毫不講友誼和情愛,即使有,頂多也只能對兒孫還有些感情。”到了九十歲,頭發、牙齒全部脫落,連與人交談都不能了。



人類一邊仍在尋找長生不老泉,一邊對壽命延長所帶來的后果感到恐懼。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場革命的頂峰,這場革命可能最終解決這個讓人緊張的問題:醫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不僅將大大延長我們的生命年限,更關鍵的是,還將延長我們的健康年限。



高齡人口數量已經在增加。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公布的數據,美國年齡在85歲及以上的人口的數量約為570萬,占人口總數的1.8%左右。按照目前的趨勢,預計到2050年,這部分人口的數量將增至1,900萬,占總人口的4.34%。那時候,美國百歲及百歲以上老人的數量占總人口的比重將從目前的0.03%升至0.14%,也就是說總共將有601,000位百歲以上老人。



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不過是剛剛開始。他們正在全力以赴地工作,努力使人類能夠像《圣經》中的瑪士撒拉(Methuselah)一樣高壽。他們正在研究衰老過程,并且通過控制飲食、服用藥物和遺傳療法等方式對延緩衰老的方法進行試驗。他們還在研究新的方法來替換衰竭的器官,甚至幫助人體自我重建。老年病學專家、科學狂人奧布里·德雷格(Aubrey  de  Grey)聲稱,第一個壽逾千歲的人可能已經出生了。



“征服”衰老這一理念給人類帶來了希望,但也引發了關于人類是否真的應該追求如此長的壽命的爭議。人口壽命的延長對婚姻關系和家庭意味著什么?我們怎么能養活如此多的老年人?每個人又該如何養活自己?一個滿是百歲老人的社會難道不會讓人覺得痛苦、厭倦而且詭異嗎?



致力于解決長壽問題的科學家在回應這種關切時強調,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延長生命的長度,還要提高生命的質量。他們指出,壽逾千歲也許過于樂觀了,但平均壽命達到150歲似乎是在不遠的未來很有可能達到的目標,而且在這15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都能保持活力和生育能力。



基因療法是一個關鍵的研究領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辛西婭·凱尼恩(Cynthia  Kenyon)發現,在使一個單獨的daf-2基因部分失效之后,一種名為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小蠕蟲的壽命延長了一倍。改變daf-16基因和其他細胞可以增強長壽效果,使這種蠕蟲在健康狀態下存活的時間達到正常生命期限的6倍。就人類而言,這相當于健康、有活力地活到500多歲。



當然,動物試驗并不一定都適用于人類,但是,人類身上確實存在凱尼恩博士改動過的那種基因調控機制。其他研究人員也有類似的發現。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一間實驗室改變了蠕蟲的基因,結果蠕蟲的壽命比正常情況延長了10倍。西班牙國立癌癥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Center)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可以將老鼠的壽命延長45%。



還有一些科學家正在致力于修復和替換衰竭的人體器官。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領導下的美國維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了膀胱,并將其植入到存在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兒童及青少年體內。人造膀胱的基本架構是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然后用患者的干細胞進行繁殖,這樣,患者的身體就不會排斥這個移植而來的器官。這項技術取得了成功。如今,這家研究所正在努力培育30多種器官和人體組織,包括肝臟、骨骼和心臟。



心臟病是美國第一大健康殺手,如果能培育出人造心臟,將是一項重大的進步。2008年,多麗絲·泰勒(Doris  Taylor)曾宣布,她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血管實驗室采用一種類似于阿塔拉博士的技術培育出了一顆老鼠心臟,不同之處在于,她使用了一只供體老鼠的組織作為基礎架構。泰勒博士目前正在豬身上重復進行這項試驗,這不僅是因為豬心的大小接近人類心臟,還因為豬心已經被用來對某些心臟病患者進行心臟移植。



另一項很有前景的新技術是器官打印。顧名思義,器官打印就是將細胞(而不是油墨)裝進尖端的3D打印機,然后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上進行打印。這種機器能打印出一層層疊加的細胞,然后形成三維形狀。2010年12月,一家名為Organovo  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宣布成功打印出人類血管,而血管是所有器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麥高恩再生醫學研究所(McGowan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的斯蒂芬·貝狄拉克(Stephen  Badylak)正在研究能夠為人體組織提供基本架構的“細胞外基質”(ECM),這種材料取自豬膀胱。貝狄拉克博士已經利用ECM使患者意外折斷的指尖重新生長出來,他的同事則通過移除癌細胞并代之以ECM來對早期食道癌患者進行治療。科學家們還沒有弄明白這種材料為什么能夠促進新組織生長,而且ECM尚不能使整肢重生,但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很令人振奮了。



假設長壽技術最終被人類所掌握,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我們活到100多歲時,生活會變成什么模樣?



可能發生變化的最重要領域之一就是家庭和婚姻關系。在人均壽命達到150歲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配偶間年齡相差80歲或90歲的情況。但歷史證據表明,這種年齡差距懸殊的情況可能不會很常見。



挪威政府統計局的研究顯示,在1906年至2002年期間,該國的預期壽命從57歲左右延長至79歲左右。但是在婚姻關系中,平均年齡差距依舊保持在3.5歲左右(男性略微年長一些)。



年齡差距懸殊現象不常見的一個原因是現代社會一般看不起這種行為。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和比自己年輕許多的女性結婚的男性數量是否會增加?人們對這種關系的蔑視程度是否會減輕?



斯坦福大學、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和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所做的研究表明,年長的男性尋找比較年輕的伴侶主要是為了繼續生兒育女。如果情況果真如此,一旦年長的女性能夠更容易地通過新的生殖技術孕育生物學意義上的子女,那么年長的男性就無需再去尋找較為年輕的伴侶了。



今后,年長的女性和男性可能看起來沒有實際年齡那么老,因為他們保持健康狀態的時間大大延長了。為了年輕或美麗而再婚的獨特吸引力也將會下降。



壽命的延長還會使離婚和再婚的可能性增大,7年之癢會變成70年之癢。現在,有些人會結兩次甚至三次婚,如果人們能活更長時間,這個數字可能會增加,至少會有少部分人的結婚次數超過伊麗莎白·泰勒(Liz  Taylor)。但是,壽命的延長可能還會使“系列一夫一妻制”的現象增多,不一定每次都會結婚,也許在每段關系中間還會穿插獨居的時期。



隨著研究人員進一步完善卵子冷凍和卵巢移植等生殖技術,已經在不斷壯大的高齡父母隊伍勢必將進一步擴大。這有可能使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年齡相差幾十歲,也許相差50歲甚至更多。子女之間的這種年齡差距將會給家庭動力學特征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眾所周知,和年齡差距較大的兄弟姐妹相比,年齡相當的同胞之間能夠維持更深厚、更長久的關系。但是,很難預測年齡相差幾十歲的兄弟姐妹之間會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也許會類似于孩子和叔叔阿姨之間的關系,甚至像孩子和祖父母之間的關系。



壽命延長還意味著掙錢和花錢的時間也會延長。如果勞動壽命延長到一百年以上,經濟看起來會是什么樣?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經不能指望在65歲退休了。即使是現在,社會保障體系就已經不堪重負了。今后,如果65歲就退休,將意味著還有幾十年無所事事的光陰要打發。活到150歲的人們將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展開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職業生涯。我們可能會更多地轉向兼職工作或彈性時間的工作。



人們早就知道,財富能增進健康。現在我們還知道,健康也會增進財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大衛·布盧姆(David  Bloom)和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經濟學家大衛·坎寧(David  Canning)在一篇題為《國民健康與財富》(The  Health  and  Wealth  of  Nations)的論文中解釋說,根據已有的研究,如果兩個國家除了國民預期壽命相差5年之外其他各方面都完全一樣,那么預期壽命較長的那個國家的實際人均收入的年增長率將比另一個國家高出0.3%-0.5%。



盡管這個百分比優勢看起來不大,但實際上卻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尤其是考慮到1965年至1990年期間大多數國家的人均收入年增長率只有2%。



這些還只是根據預期壽命相差5年的前提得出的數據。如果一個國家在預期壽命方面存在10年、20年或者30年的優勢呢?也許這種增長不會線性上升,但如果普遍規則成立(預期壽命的躍升會使人均經濟增長率提高),那么國民壽命差距會給經濟繁榮帶來巨大的差異。



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經濟學家凱文·墨菲(Kevin  Murphy)和羅伯特·托佩爾(Robert  Topel)花了很大的力氣為美國人算了一筆賬:一個世紀以來,預期壽命的延長給當前的人口帶來了超過120萬美元的人均價值。他們還發現,從1970年到2000年,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國民財富每年增長約3.2萬億美元。



如今,世界上最發達的一些國家終于已經準備好要對疾病和死亡加諸于人類身上的看似不可違逆的條款發起真正的攻勢。不管是對我們個人還是對全人類來說,這都是個好消息。健康生命年限的延長將帶來更大的財富和幸福的前景。



但是,要全面了解這場長壽革命的全部影響殊非易事。在健康生命年限的延長給人口增長、資源的可獲得性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方面,我們會有很多重要的問題和合法性問題需要解決。我們在這方面做出的決策所具有的意義要遠遠大于單純的數字增長。



大幅延長人類壽命這一理念也招致了不少批評家的責難,其中既有右派人士也有左派人士。在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擔任過總統生物倫理委員會主席的利昂·卡斯(Leon  Kass)認為,延長壽命的科學努力是人類狂妄自大的一個例證,是對人類本性的一種攻擊。



環保作家比爾·麥吉本(Bill  McKibben)認為這只不過是“技術性長壽”,并對此持強烈反對的態度。他認為,和人類面前的任何事物一樣,我們都應該自然地枯萎腐爛,重新變成這顆星球上最基本的物質。



我對此不敢茍同。反對延長壽命的觀點一般只是簡單地要求保持原狀。這種觀點認為,如果人類活得更長,這個世界在某些方面就會變得不正常:不再那么高貴、美麗或激動人心。



但是,退化和衰敗有什么高貴、美麗和激動人心可言呢?從道德角度來看,緩解人類的痛苦又有什么值得懷疑的呢?



答案是沒有。無論是從社會角度還是個人角度來看,我們所擁有的每樣東西都是建立在豐盛的生命這一基礎上的。幫助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在這個人類共同擁有的地球上生活得更長久、更幸福是一項最基本的責任。



本文改編自Sonia  Arrison的新書  \\\"100  Plus:  How  the  Coming  Age  of  Longevity  Will  Change  Everything,  From  Careers  and  Relationships  to  Family  and  Faith\\\"。


頁:
返回頂部】【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夾】【收藏到新浪】【發布評論



察看關于《長命百歲,生活會變成什么模樣?》的討論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