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食品安全 > 轉基因食品 > 歐盟嚴查中國輸歐非法轉基因食品

歐盟嚴查中國輸歐非法轉基因食品

來源:www.cpia.org.cn 作者: 2013-7-2

摘要: 產地來源標注為中國的大米制品,正在被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列入“重點檢查”的范疇。因為盡管中國仍然是禁止主食作物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但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成品中,歐盟卻頻繁檢出水稻抗蟲轉基因,這種轉基因按照現行監管框架,在中國和歐盟,均屬“非法”。截至2013年6月,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以下簡稱......


產地來源標注為中國的大米制品,正在被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列入“重點檢查”的范疇。因為盡管中國仍然是禁止主食作物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但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成品中,歐盟卻頻繁檢出水稻抗蟲轉基因,這種轉基因按照現行監管框架,在中國和歐盟,均屬“非法”。

截至2013年6月,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總計通報18批次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品中查獲“非法轉基因”。在此之前,歐委會也多次檢出大米制成品中含有BT63等非法轉基因。對此,歐盟緊急出臺了《對中國出口大米制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采取緊急措施的決定》,并向中方通報。

近日,由于中國農業部向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轉基因大豆、玉米等發放了安全許可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再度引發各方爭議。中國農業部等部門近年來也一直對境內非法轉基因的種植進行排查,但對于檢查轉基因生物的研究、管理和安全情況的結果一直未予公布。

盡管轉基因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尚未有嚴謹的科學結論,但相比于此,轉基因作物的監管問題,在短期之內,似乎更為棘手。

184次通報“非法轉基因”

歐委會每周發布的預警通報顯示,今年以來,中國輸歐食品已經有18次被查出含有非法轉基因成分。這18次通報中有14次為米線、米餅等大米制品。

自2006年起截至目前,歐盟預警系統總計通報了184次中國輸歐食品中被檢測出非法轉基因,其中2012年39次,2011年29次,2010年46次,2009年15次,2008年18次,2007年9次,2006年10次。而184次中,大米制品和含有大米的制品175次。

歐委會給《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回復中表示,歐盟沒有批準任何轉基因水稻合法種植,自2006年發現中國輸歐大米制品出現轉基因,在多次要求中國政府采取措施后,歐委會2008年開始執行緊急措施,要求產自中國或從中國發貨的大米及其制品,只有附帶由官方或授權的實驗室出具的顯示產品不含Bt63轉基因大米或不是由Bt63生產的原始分析報告,或者進口時由有關食品管理部門或在其監督下取樣分析并收到滿意的分析報告,方能進入歐盟市場。然而,輸歐大米制品中仍然多次被檢測出含有轉基因。2010年3月,歐盟發現輸歐大米制品中出現了克螟稻1號和科豐6號的基因。

根據這個決定,歐盟27國對中國25種米制品采取強制性轉基因成分檢測,并依據檢測結果采取退貨和銷毀處理措施。據了解,歐盟最新的管控系統能夠檢測出大米產品中的26種轉基因物質,歐盟要求中國官方必須在向歐盟出口前批批提交米制品的檢驗報告,表明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而且,歐盟成員國還要加強抽樣和檢測的頻率,使抽樣和檢測覆蓋所有中國進口的米制品。這被稱為中國米制品史上最為嚴苛的入境檢查。

“按照歐盟的規定,如果人用食品或者動物飼料含有0.9%以上的已被歐盟批準的轉基因物質的農作物,產品標簽必須標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薛達元解釋,所謂0.9%,如果一塊餅干所用主要原料是面粉,但同時也用了米粉,若米粉中含有的轉基因大米達到米粉的0.9%,即需要標注。

而在韓國,要求凡是加工的食品中含有3%以上轉基因糧食構成時都必須貼標識,日本則要求如果轉基因含量超過5%,進行強制性標識。美國的要求比較寬泛,并未要求強制標識。

一位國家質檢總局內部人士表示,歐盟多次預警通報,并不表示中國的檢測水平有問題。“每檢測一個樣品大約需要1000多元到2000元,企業不可能每個產品都送去檢測,那樣成本太高。”他還表示,盡管通報的次數看起來很多,但是相對中國輸往歐洲的全部大米制品來說,并不多。歐盟方面表示,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大米制品價值約5千萬歐元,但并未介紹這些因為通報而拒絕入境或者銷毀的食品價值幾何。

產品檢測公司歐陸集團表示,中國很多檢測轉基因機構的標準和檢測精度和歐盟差不多,但是不排除有些機構的標準和精度較低。

但無論在中國還是歐盟,這些米制品都逃不過“非法轉基因”的標簽,中國農業部雖然在2009年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尚未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而歐盟亦未批準水稻轉基因在其區域內合法。

監管悖論

“理論上,如果一粒種子流出,種植一萬畝、十萬畝都有可能。”培育出克螟稻的舒慶堯曾經如此對媒體表示。

今年歐盟的18次通報中,14次為Cry1Ab/Cry1Ac基因,一次標明為含有Bt63抗蟲基因。縱觀歷次通報,Bt63和Cry1Ab/Cry1Ac,以及KMD1以及Kefeng6(科豐6號)是通報次數最多的轉基因類型。

據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陳浩、林擁軍、張啟發2009年的文章《轉基因水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轉Bt基因水稻使用較多的主要是cry1A基因,如cry1Ab,cry1Ac以及cry1Ab/Ac融合基因,也有少量使用其他Bt基因的報道。這些轉Bt基因水稻大多都表現對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高度的殺蟲活性。

文章中透露,轉Cry1Ab/Ac明恢63及其所配雜種Bt汕優63表現出了極高的抗蟲性。其中Bt汕優63是2009年被農業部授予安全證書的品種。

由浙江大學高明尉課題組培育成功的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系用農桿菌介導法將Cry1Ab導入粳稻品種秀水11,并經多代選育而成。由福建農科院研發的科豐6號則是Cry1Ac+CpTi轉基因抗蟲水稻。

使用Cry1A基因的轉基因水稻不止于此。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林擁軍教授培育的轉Cry1Ac基因抗蟲水稻T1Ac-1、轉Cry1Ab基因抗蟲水稻T1Ab-6、轉Cry2A基因抗蟲水稻T2A-1、轉Cry1C基因抗蟲水稻T1c-19都于2006年獲得在湖北省的環境釋放安全審批書。林擁軍培育的轉cry1C基因抗蟲水稻T1c-19和轉cry2A基因抗蟲水稻T2A-1也都于2009年獲得了在湖北省的生產性試驗安全審批書。

除了Bt抗蟲性,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還包括抗病、抗逆轉基因、抗除草劑、高產轉基因、高品質轉基因和綜合性轉基因等七個方面,研究機構遍布廣東、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遼寧、江蘇、上海、山東等地。

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轉基因植物品種在培育出來后需要經過安全性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安全性評價階段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

研究人員表示,實驗室階段的范圍是可控的,中間試驗階段的田地也完全處于封閉狀態。

而環境釋放階段要求到不同的水稻產區檢驗植物是否適應不同的氣候和生態條件,生產型試驗要求至少3個點、超過135畝的種植面積。這兩個階段,國內研發單位采取的做法是和農民合作。

試驗田則在南方各地都可能存在。以“科豐6號”為例,福建農科院的合作對象包括了四川農業大學和湖北、廣東、江西、黑龍江等地的農科院多家單位,主栽品種覆蓋長江流域、華南多個稻區。而克螟稻也曾經在“卷葉螟”肆虐的浙江上虞深受喜愛。據媒體報道,該品種剛培育出,當時的上虞市種子公司就曾多次出面聯系洽談,最后將該品種“引進”到上虞進行試驗示范。

挪威提供的一份中國出口大米制品轉基因檢測報告顯示,該產品使用的大米原產地為浙江上饒,所檢測出的轉基因為Cry1Ab/Cry1Ac,顯示當地除了克螟稻外,顯然還有其他轉基因水稻種植過。

按照規定,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產生的試驗結果(即收獲的水稻)應該統一回收處理,“但是不排除農民看到這種水稻不用農藥、節約人工,就私自留藏。”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表示,有時也會有種子公司介入私自育種,“這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



頁:
返回頂部】【打印本文】【放入收藏夾】【收藏到新浪】【發布評論



察看關于《歐盟嚴查中國輸歐非法轉基因食品》的討論


關閉

網站地圖 | RSS訂閱 | 圖文 | 版權說明 | 友情鏈接
Copyright © 2008 39kf.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醫源世界 版權所有 蘇ICP備2023000612號-9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30864
醫源世界所刊載之內容一般僅用于教育目的。您從醫源世界獲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診斷、治療疾病或應對您的健康問題。如果您懷疑自己有健康問題,請直接咨詢您的保健醫生。醫源世界、作者、編輯都將不負任何責任和義務。
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轉載僅為傳播信息促進醫藥行業發展,如果我們的行為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聯系Email:w39kf_admin@163.com